韩永安代表:
您好!我厅对您的提案高度重视,认真分析提案内容,安排专人开展调研,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关于推广律师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室模式的建议,与我省当前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法治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高度契合。陕西省图书馆“普法惠民、伴您同行”项目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文化+法律”跨界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和社会价值。我厅非常认同您的建议,并将全力配合省文旅厅等部门,共同推动该模式在全省范围内落地,为法治陕西建设贡献力量。
一、开展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工作的创新性体现
在全省图书馆设立律师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室,是整合公共文化与法律服务资源的探索尝试,这项创新性工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提升公共服务普惠性。图书馆本身具备公益属性,与律师公益服务结合,能有效降低弱势群体寻求法律帮助的门槛,弥补基层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缺口。促进法治与文化融合。通过“法律+文化”模式,在借阅场景中嵌入法律咨询,既能普及法律知识,也能引导公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权,提升法治意识。推动图书馆资源整合。全省图书馆已形成覆盖省、市、县的网络体系,场地、基础设施(如咨询室、座椅、公示栏)可直接利用,降低建设成本;部分图书馆已开展“法律讲座”等活动,具备服务联动基础。低门槛提升法律服务吸引力。免费咨询能消除公众对法律服务“高成本”的顾虑,结合图书馆的安静环境,适合开展私密、深入的法律沟通,最大限度方便群众。
二、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工作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2021年3月7日,我省律师协会与省图书馆策划实施了“普法惠民 伴您同行”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活动,签订了《“普法惠民 伴您同行”公益法律服务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法律文献信息聚合资源和律师专业人才两个优势,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界和律师法律服务界紧密合作,在省图书馆长安路总馆设立陕图法律咨询律师工作室,利用周日时间按照“一周一次”的方式,为基层群众提供常态化的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
在前两届“普法惠民 伴您同行”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中,112名律师参与咨询服务,为近500位读者解答了婚姻家庭、劳动纠纷、债权债务、遗产继承、刑事诈骗等群众日常生活中常见法律问题。第三届活动于2024年11月份开启,目前参与律所20家,执业律师80多名。
“普法惠民 伴您同行”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活动集中凸显了公益性、法律性、群众性,能够对遭遇法律困境的基层群众及时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有助于提升我省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此项工作的探索推行,为在全省推广积累了有益经验。
三、在全省市、县(区)推广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模式
为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省市两级律师协会及县域律师事务所的专业法律优势,将省级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模式拓展到市、县两级,构建省、市、县三级律师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模式,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制定推广方案。省律师协会和省图书馆总结开展以来的工作经验,征求市、县律师界和两级图书馆的意见建议,形成较为成熟的推广方案。我厅积极配合省文旅厅共同研究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推广方案。
开展工作试点。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法,鼓励市、县两级律师界与同级图书馆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试点方案,在部分市、县开展试点工作,根据工作效果和群众反响,有针对性地在全省推广。
争取经费支持。积极争取文化部门的经费支持,省、市、县文化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共同协商,为法律咨询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同时,鼓励律师事务所和执业律师参与图书馆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活动。
四、开展公益性法律咨询服务的工作方向
参考实践经验。国内如深圳、杭州等部分城市已在图书馆、社区中心试点设立公益法律角,律师定期坐班解答咨询,模式成熟且效果显著,可吸收借鉴、复制推广。
明确标准流程。制定《咨询服务手册》,规范律师解答范围(如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消费者权益等常见民事问题),建立“咨询登记-分类解答-复杂案件转介”机制,确保服务效果。
多元宣传联动。通过图书馆海报、公众号、社区公告等渠道宣传服务时间与内容,与民政部门、老年协会合作,定向引导老年人参与。结合图书馆法律图书角,同步提供普法资料,进一步丰富法律法规资源。
建立长效机制。为确保公益法律服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省律协定期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优化服务内容,切实将公益法律服务项目打造成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品牌项目。
感谢您对司法行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司法厅
2025年9月1日
(联系人:陆登武 电话:1980912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