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是我国一项预防性、保障性的法律制度,公证法律服务队伍中,女公证人以其柔情、细致的特质,在维护妇女权益、化解社会矛盾和服务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铜川市三八红旗集体”——铜川市公证处,这个由6名女性组成的公证团队正活跃在司法行政一线。
有人说,公证人是历史与人生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公证贯穿了人生的初始、成长和对世界挥手告别的整个过程。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娘子军”,用柔肩担正义,以匠心护公正,在公证事业中书写着新时代司法行政女性的执着和坚守。
法润民生:见证生命的温度
“相机、录音设备都要再三检查,执业证件必须随身携带。”清晨的公证处里,55岁的主任高馨正带着两名年轻公证员准备外出取证。从业35年的她始终保持着新人的严谨,将“证据意识”刻进每个工作细节。这支由3名公证员、2名助理和1名内勤组成的队伍,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化解着“人少证多事杂”的难题。年均办理公证事项900余件,接待群众来访来电5000余次,外出调查足迹遍布全市38个乡镇、434个村(社区)及周边市县。
面对企业维权、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强大的专业知识和精准判断;面对紧急证据保全,需要放弃节假日里的阖家团圆;面对继承权确认,需要深入社区乡村,甚至去往墓地、殡仪馆。她们专业精湛、业务熟练、任劳任怨,用女性特有的细致与坚韧,在法庭上提供证据,在田间地头丈量公正,在街头巷尾传递法治温暖。对于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证明材料充分的公证事项,她们做到了将出具公证书的期限缩短至5个工作日以内,基本实现95%以上公证案件当天受理、当天出证,切实践行了铜川公共法律服务的高效便捷。
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我市新增了9名公证员,公证员的任职有极为严格的条件,这些年轻人能选择公证事业,无一不是对法治公平的坚守。
刚柔并济:筑牢平安的基石
2024年开年第一周,3位信访群众带着迷茫走进公证处。原来王某等人因劳资纠纷多次上访,在问题解决后想通过公证承诺不再信访。公证员胡惠利仔细核实材料后,特意调取劳动仲裁记录比对,又联系新区管委会确认处置进展。“承诺公证不是简单的签字画押,要让群众真正理解法律后果。”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释法说理,当事人郑重签下息诉罢访承诺书。
“公证作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是重要的非诉讼预防性法律制度,在预防纠纷、化解矛盾、减少诉讼、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将公证程序引入信访工作,是对有效化解矛盾、提高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终结率的一种积极探索,对减少反复访和无理访具有重大意义,能真正起到息诉罢访的作用。”高馨向记者介绍。
温情守护:传递法治的微光
去年夏天,两份“特殊”的公证书通过邮寄方式发往内蒙古,拿到公证书的陈女士特意打来电话对铜川市公证处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陈女士的前夫孔某在崔家沟监狱服刑,女儿到了上学年龄,需要上学落户,她急需将抚养权变更到自己名下。考虑到当事人的迫切需求,公证员特事特办,多次与监狱有关部门协调,携带介绍信及公证材料在监狱谈话室为孔某办理了公证。法不容情,法亦有情。公证服务有效帮助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特殊人群依法办理监狱外的合法事务,既维护了特殊人群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安心改造,又彰显了法律的温度。
这样的温暖故事,每天都在铜川市公证处发生。走进公证大厅,“最多跑一趟”的承诺牌格外醒目。墙上44项服务项目、16面锦旗见证着这支队伍的创新求索。她们探索试行“容缺受理”机制,为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搭建涉外公证联办平台,实现“公证+认证”一站式办理;建立公证案例共享库,推动全市公证质量3年零差错。
近年来,新的行业形态和领域不断增加,要求公证工作更多参与司法辅助,开展公证赋予强制执行、公证保全送达等业务。她们积极探索公证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运用,将网络存证与线下取证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知识产权公证服务体系,做好微信聊天支付记录、公司网页记录、仲裁案件材料等证据保全,为当事人的诉讼举证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便民服务“八项措施”,为企业、学校等提供现场监督公证服务;参与全国“放鱼日”增殖放流活动现场监督,自觉履行公益法律服务。
“每个公证印章背后,都是沉甸甸的责任。”当记者问及工作感悟,年轻的姑娘们展示手机里珍藏的照片:田间地头丈量宅基地时老乡的笑脸,拿到遗嘱公证书时颤抖的双手……这些人间烟火的片段,正是这支巾帼队伍坚守的意义。
夜幕降临,公证处的灯光依然明亮。她们在键盘敲击声中续写着法治故事,让公平正义的芬芳,飘进铜川的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