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门动态 > 基层动态
铜川:公共法律服务让人民群众收获满满法治获得感
时间:2025-02-19 17:17
来源:铜川日报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您好,我想咨询一下工伤赔偿方面的问题,看看我这情况能不能申请法律援助?”2月5日,在外务工回家过年的张某一大早就来到铜川市法律援助中心咨询工伤赔偿问题,申请法律援助,专业律师当场为他做了详细解答,提供政策帮助,暖心的服务让张某再三称赞。

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记者刚走进铜川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就听到法律咨询专线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答复声和急促的键盘敲击声交织在一起。公证受理柜台正在接待前来办理遗产继承公证的市民王某。春节期间王某通过公共法律服务24小时线上不打烊服务提前进行了预约,并按照电话咨询准备好了相关证明材料,这不,经过工作人员当场核实,不到一小时就出证了。王某高兴地说:“没想到这么顺利就办好,一点不耽误我下午的高铁。”
  一上午,铜川市公共法律服务大厅里前来办事和咨询的当事人络绎不绝,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个个精神饱满地为前来咨询办事的群众办理业务。
  过去的2024年,铜川市司法局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为导向,统筹推进“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深度融合,全力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供给,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铜川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荣获司法部“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全时空便民利民

“你好,听说咱们社区就可以提供法律服务,我想来问问买卖商铺有什么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前不久,王益区柿树沟社区居民王娟来到社区寻求帮助。
  “社区的智慧公共法律服务终端机能帮到您。把自己的问题对照屏幕点一点,就像跟专业律师实时咨询一样方便。”说着,工作人员将王娟带到了机器前,简单在屏幕上点了几下,就联系到了值班律师,在咨询过后,工作人员还帮助王娟在终端机上打印了一份刚才咨询的内容答复,方便她回家之后还能反复看、反复学。
  身处大数据时代,智慧司法正在成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日常”。记者在现场经过体验,了解到智慧公共法律服务终端机具有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的优势,能够全方位为群众提供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多项智能引导和自助业务办理。
  近年来,铜川市司法局以《陕西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为指引,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通过积极搭建“1+4+38+454”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497个站点星罗棋布,扎根城乡各个角落。以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作为引领示范,升级“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设置7大类12个服务窗口,可视化自助查询终端机全部安装,让公共法律服务移步可至、触手可及。迭代升级“12348”铜川法网,运行“铜城办”手机APP司法行政服务版块,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起智能化法律服务平台,在线咨询、申请援助、办理公证业务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12348”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整体并线,全年无休,随时接听群众来电,成为民众与法律之间的“暖心桥梁”,各类优质法律服务资源汇聚,为重大复杂法律问题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实体平台全覆盖、网络平台更便捷、热线平台全时空。2024年,各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共接待群众咨询12.6万余人次,热线和网络平台共解答群众各类咨询19.3万余人次。

量身定制服务产品 精准对应多元需求

“没想到公证员特意上门来办手续,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一位老人握着铜川市公证处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为了我家的事情你们多次上门服务,还提醒我没想到的细节,工作这么细致周全,让我特别放心。”在办理一件涉及继承权公证事项时,申请人的母亲对铜川市公证处的暖心服务衷心点赞。
  这只是铜川市公证处常态化落实公证事项“上门办”便民措施的一个缩影。远程视频公证,能解燃眉之急;医疗纠纷争议,可申请调解;进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护航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铜川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公共法律服务作为护航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致力于服务精准、便捷高效、惠民利民,将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公共法律服务做实、做细,让群众“遇事找法”找得到,“办事依法”心明白,“解决问题用法”懂要领,“化解矛盾靠法”有人帮。
  全市5家法律援助机构,77个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高效运行,法检两院15名“法律专家”保驾护航,援助经费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提升年”“法律援助宣传服务月”“千人万卷法援案件大评查”等活动自上而下有序开展。2024年,全市受理法律援助案件742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45.19万元。
  “公证减证便民提速”贯穿全年工作,推行“先受理、再核实、容缺后补、一证即办+告知承诺制”,做出“当日出证”承诺。与省外事服务中心合作,实现了“涉外公证+领事认证”一次申请、一窗受理、联动办理。2024年,全市新增公证员9名,办理各类公证事项808件。
  2024年,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公证利企十项措施》《公证便民服务八项措施》。组建高质量发展法律服务团,建立“市司法局包面、区县包片、律师包点”工作机制,开展“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专项行动、律师事务所结对服务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行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护航企业发展”专项活动,全市律师代理涉企案件387件,挽回经济损失7548万元。

公共法律服务在身边 法治获得感全面提升

法律服务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在群众日常生活中,有了矛盾纠纷找谁解?遇到法律问题怎么应对?如果矛盾纠纷能够得到快速、公正的化解,法律问题能够得到专业、便捷的解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然有了保障。
  “小成,这个事情你帮我解决了,解了我的大难题,给你送上一面锦旗,表示我衷心的感谢。”此前,胡女士专程赶到印台区红土镇政府,只为给王小成送来一面锦旗。
  这面锦旗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原来胡女士是因为一起土地流转矛盾纠纷找到了红土镇小成说事室的调解员王小成,请他来为自己处理这件棘手的事情。
  王小成,曾担任过9年东王村村委会主任。由于他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处理农村各类矛盾纠纷,被选聘为红土镇专职人民调解员,并以其名字命名成立“小成说事室”。王小成了解了双方当事人产生矛盾的关键点问题后,立马展开进一步的调解工作。根据双方当事人实际情况,王小成给出调解建议,对于该建议,双方当事人表示同意,并当场进行了司法确认。
  王小成介绍,每个乡镇和村子都有“人情世故”。有些村民法律意识不强,需要耐心沟通,在交流中把法律知识普及进去,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心头怨”。
  近年来,全市范围内建立区县人民调解委员会4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38个,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立足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指导成立了保险、文化旅游、知识产权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24个,结合农村基层组织“两委”换届,及时调整、充实、规范431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目前全市共有人民调解员2175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明确人民调解组织、场所设施、人员配备、工作流程以及考核评定标准,以“六好司法所”创建为契机,推动全市形成场所规范、标识统一、制度完备的人民调解组织。
  从法律援助的温暖相伴到公证鉴定的专业服务,从实体平台的坚实支撑到线上渠道的便捷高效,展望未来,铜川市司法局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每一项法律服务都能更加贴近民心、顺应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