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治报 2025年06月26日头版、04版
“最近和家人相处得怎么样?孩子学习还顺利吗?”6月9日,咸阳市渭城区的一个社区里,陕西省虢镇强制隔离戒毒所派驻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的民警李小超关切地询问着社区康复人员汤某。
就在不久前,李小超在联合咸阳市公安局渭城分局禁毒大队指导支持街办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时,发现汤某情绪低落,对沟通十分排斥。
察觉到问题后,李小超迅速与禁毒大队民警和社区禁毒专干取得联系,一同为汤某展开了一系列帮扶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汤某慢慢有了转变,心态逐渐积极起来,家庭关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是陕西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6月26日是第38个国际禁毒日。近年来,陕西省禁毒委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禁毒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让每一位帮教对象100%回归社会”为目标,构建起“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社区关爱”三位一体工作体系,通过多部门协同、专业化支撑、社会化帮扶,为戒毒人员铺就一条有温度的回归之路。
从“所内戒治”到“所外延伸”的无缝接力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而“所内戒治”与“所外延伸”进行社区康复的第一步,便是出所衔接。
西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司法行政戒毒所会在戒毒人员出所前一个月内向禁毒支队精准推送社区康复意见书,支队也会提前对西安所属户籍的戒毒人员进行梳理,通过信息实时共享,严格落实“出所必接”政策,确保社区康复人员的处置率、报到率和执行率。
今年1月5日,在长安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2年的张军(化名)走出戒毒所。刚一出门,就有工作人员将他送至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路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
在这里,社区民警、社区专干和禁毒社工第一时间帮助他完成社区报到,详细讲解后续社区康复流程,还与他谈心谈话,给予关心帮扶。张军表示想和姐姐一起住在碑林区太乙路辖区的小区,希望能变更社区康复执行地点。省长安戒毒所雁塔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的民警刘进得知后,积极与小寨路派出所和小寨路街道办沟通协调,先在小寨为张军建立个人信息档案,随后又协调社区民警和工作人员与碑林区其居住地所在派出所、社区对接,完成了移交工作。
张军深受感动,对刘进说:“刘警官放心,不管在哪个社区,我都会严格遵守规定,配合戒毒康复,一定不再碰毒品,尽早戒掉毒瘾。”
“陕西省禁毒委针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环节多、情况复杂的特点,建立了市区县禁毒部门、省司法行政戒毒机关、公安派出所、各镇街办互通共享的协作机制。”陕西省戒毒管理局延伸办负责人表示,面对毒品问题治理新形势,实现了吸毒人员信息、戒毒康复工作数据等的实时共享,推动戒毒工作从被动收治向主动服务社会转变,进一步增强戒毒工作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目前,西安市已为2100余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全部建立了“一人一档”,并成立了“多位一体”的帮扶管理工作小组。
从“经验帮扶”到“科学矫治”的升级蝶变
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注入强大动力。
今年3月,神木市禁毒办发出“订单式”服务需求。收到需求后,陕西省榆林强制隔离戒毒所迅速派出由管教能手、心理咨询师、“驼铃”禁毒法治宣传队队员组成的工作小组,采用“送教上门”的方式,精准指导支持神木市社戒社康工作。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不是简单的‘看着别复吸’,而是要帮他们重建生活的信心和能力。”省戒毒管理局延伸办负责人说,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发挥专业优势,推出“驻在式、巡回式、线上式、订单式”四类指导模式,凭借在长期戒毒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对社区民警、禁毒专干、禁毒社工、禁毒志愿者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禁毒业务培训,将戒毒场所的专业资源延伸至社区。
此外,在心理援助方面,戒毒民警统筹场所心理矫治专业资源,积极为社戒社康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
省榆林强制隔离戒毒所“三维动态档案”正在改变传统帮扶模式,通过实时监测生理指标(如心率、睡眠)、追踪心理波动(如抑郁、焦虑指数)、评估社会适应能力(如就业稳定性),为每名戒毒人员制定个性化方案;
省女戒毒所“幸福花开”心理学成长营里,戒毒人员跟着心理咨询师做团体辅导,在角色扮演中学习如何与家人沟通;
省汉中戒毒所开展的文化课堂成了“热门课”,情景剧《亲情探访》由戒毒人员演出自己的“戒毒故事”,让台下不少人流下眼泪;
省新周戒毒所防复吸警示教育基地里,VR技术还原KTV、棋牌室等高危场景,帮助戒毒人员练习“高危情景应对”,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拒毒能力;
……
这些专业举措,让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准化矫治”。截至6月10日,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共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84个,覆盖全省73.2%的县(区)。
从“政府主导”到“共同参与”的模式转变
解决回归难题,需要社会合力。
在陕西省禁毒委的指导下,各级政府联合省司法行政戒毒机关、属地公安机关及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构建起“帮扶有机制、关爱有温度、就业有门路”的社会支持网络。
在西安市新城区自强路街道,“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管理架构让帮扶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3+N”工作模式下,社区党支部书记、网格员、社区民警组成核心团队,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按需加入,为戒毒人员解决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
今年4月初,社区康复人员胡某某急需就医,但因错过居民医保统一缴费时间,不愿承担较多的治疗费,差点放弃治疗。
社区民警得知情况后,一方面向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汇报情况,三级网络迅速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协调卫健、民政部门,保障其通过市医保快速入院,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为其开启了缴费通道。
就业,是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关键一步”。“稳定就业意味着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社交圈子,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有助于家庭融洽以及戒毒回归。”6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西安市未央区的西安市首个区县级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心,主任肖彬对此感触颇深。为了更好地让社戒社康人员融入社会,未央区禁毒委和区职教中心签订了社戒社康人员就业培训协议,由相关各职能部门共同组织对社戒社康人员进行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同时联系公益企业接收他们工作。
肖彬指着就业培训室里的绿植说:“一名社区戒毒人员,在学习了园林修剪后,在社区和民政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成为咱们的戒毒宣传员、反诈宣传员,还于每月进行法治培训时主动帮助服务中心义务劳动。”
2024年至今,全省累计帮扶吸毒人员4000余名,消除了涉毒风险隐患,促进了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这条路上,有司法行政戒毒民警的专业坚守,有公安民警的温暖守护,有社区工作者的耐心陪伴,更有社会各界的善意托举。正如肖彬所说:“戒毒康复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参与的‘接力赛’。”